摘要:以修行方法为本体,这正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特点,这说明它是实践的宗教,是有活力的宗教,也是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宗教。 ...
实践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范畴。
真诚恻怛之心不是别的,就是真实无妄的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意识。心只有一个,虽有体用之别,却又统一而不可分离,必有体而后有用,必有用而体以存,这就是朱熹的性情体用之说。
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心学派(即陆王派)在坚持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方面就更加清楚和明显了。中国传统哲学早就讲宗教体验了(这决不是什么一切古已有之),只是中国人所讲的,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心理学,而是一种哲学。朱熹说,仁是爱之理而不是爱,爱之理是形而上者,爱是形而下者,但爱之理只有实现为爱、恻隐等情感活动,才有意义。荀子在讨论人性时,将自然情感看成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因而断定人性是恶,他用以批评孟子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用自然情感代替道德情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里所谓欲,已不是感性情欲,而是意志自由,实则是一种精神境界。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也。
[23] 海德格尔是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但他承认理性主义的传统是强大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有助于人类的福祉。但是,后来的叔本华则打破了差异性,认为同情心是不分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同情感,没有国家、民族的界限,因此,人类有普遍的伦理学。庄子的歌,正是一种悲情、悲歌,而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歌唱。
一个这样的原理只能被视为共通感。俭就是对情感而言的,即只讲概念认识而无情感。
鉴赏判断必须有一个主观性原理,这个原理只通过情感而不是通过概念,但仍然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何物令人愉快,何物令人不愉快。[18] 正是在审美鉴赏的领域里,康德不仅以情感取代了概念,而且肯定了道德情感的地位与作用,这就意味着,鉴赏和道德、美学与伦理并不是没有关系,而鉴赏判断作为一种判断,也不是与认识毫无关系。只是在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领域,道德情感并没有获得它应有的地位。鉴赏判断在愉快及美的称谓的关系里规定客体时是与概念无涉的。
从总体上说,儒家哲学是知、情、意合一论者,也就是真、善、美合一论者。本心即是情,即是理(性),心、性、情、才是一物。因此,我们说中国哲学是诗学的。但它又不是面对和解决客观的存在问题,而是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并且必然要解决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8]这一著名的玄学命题。但他不仅是一位浪漫文人,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玄学家,其主要哲学观点就是情与道之统一、情与自然之统一,自然就是世界的本体。
儒家的生命哲学是有理性精神的,这种理性精神与自然目的论有关。其他各家,或可分属于这两种类型,或可独立于这两种类型,构成另一种类型的学说。
生的哲学隐含着一种目的性,即向着完满性不断生成,人就是自然目的性的实现。我们也可以说,儒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以概念推理为特征的纯粹理论理性的认识论哲学,却不能说儒家没有认识论。随着所谓形而上学的被批判,认识论的转向倒是真正完成了,理性真正变成了认知理性,而且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工具化。康德把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联系起来,提出人类的崇高感,并且将敬畏之心作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肯定下来,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大的启示。在秦汉以后的发展时期,则有儒、道、释三大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西方的哲学方法有可比性。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除了荀子、董仲舒等人之外,都讲性命之理(义理、性理)。我用愉快来觉知和评判一个对象,这是一经验的判断。
[8]《嵇康集·养生论》。[9] 他主张人应当显情而不应当匿情,不系于所欲之情,就是超越名教的自然之情,故能通物情而能与道为一。
另一位道家大师庄子说过,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其妻死,则鼓盆而歌,他还与惠施辩论过有情、无情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儒家哲学没有偏重,正如古希腊哲学偏重于智性(即知性)一样,儒家哲学从一开始就偏重于情感,它的知识学、认识论和意志问题都是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真理当然不只是事实真理,还包括价值真理,但任何真理就其本来意义而言都属于认识(存在主义哲学对真理的看法与传统看法不同),而境界只能属于存在,这应是一个基本的判准。玄学中的嵇康、阮籍等人,以超越名教的方式表现其思想和人格,他们都是重情的。康德曾经指出,在西方传统之中,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是很难结合的,甚至是绝不能结合起来的。既然讲人的存在问题,就不能没有情感。
当代的哲学家(如卡尔纳普、艾耶尔等人)也是将伦理诉之于情感,而不是认识,但是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感性化、私人化的极端。我们说,情可以上下其说,就是指情感可以从下边说,也可以从上边说,这里所说的上、下,就是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
这后一方面,正是儒家最关心的。非理性主义是从理性主义逃出的一条出路,这条路却不引向自由,而只更多地缠结到理性主义中去了,因为此时唤醒了一种意见,认为理性主义只消通过说不就被克服了,其实它现在只是更危险了,因为它被掩盖而更不受干扰地唱它的戏了。
很多哲学家认为,美是由情感说明的,甚至是由情感决定的,愉快这种情感就是美的心理本质。就人而言,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人。
将心灵视为整体的存在,并在整体中突出情感的地位与作用,以情感为核心而将知、意、欲和性理统一起来,这就是儒家哲学的特点。牟宗三先生以建立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为己任,但他也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如果境界只是认识问题,是水平线的,那就是真理问题,而不是境界问题,我们可以说,真理是一种认识境界,但我们不能说,境界是一种真理认识。这样就把情感带进了先验判断里,换句话说,情感也可以在先验形式之下获得普遍性。
休谟提出的事实与应当的区分,认为前者是认识问题,后者是价值问题,这在西方哲学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但是,儒家所说的先天性,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指先验理性或先验理性能力,它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虽然是潜在的。他所说的非理性主义指什么,不太清楚,但是看起来似乎也是传统的,比如意志哲学之类。
境界是精神的境界、心灵的境界,但是与人的存在不可分,与心灵的存在不可分,它本身就是心灵存在的一种形式。[12] 在美学中,主观统一性不能由概念表示,而只能由感觉表示,这感觉是指愉快不愉快的情感,康德对美的定义是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13]。